2024-05-10 09:23:10

【上海支部生活】法治路上的跋涉者

2017年1月3日  上海支部生活

(张志萍 沈建坤)

导言

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能看到波澜壮阔的司法改革,我们也能看到在司法改革进程中的每一位实践者、推动者、跋涉者。

2014年12月28日,上海张江,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一个科技创新的高地,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三中院”)和全国首批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以下简称“知产法院”)同时在这里挂牌成立。上海张江由此成为司法改革的前沿。

两年多来,我们能从多个角度感受到这里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是怎样的一种使命,一种动力,让三中院、知产法院勇立改革潮头,成为党中央司法改革决策的一块试验田、一块收获地?

日前,支部生活记者走进三中院,探寻改革背后的人和事。

 

肩负特殊使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中央同时把这两项改革任务交给了上海。

“跨行政区划法院和知识产权法院都是新生事物,作为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产物,法院的发展既要遵循司法的既有规律,又必然承担特殊的改革探索任务。”三中院(知产法院、铁路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秋良说。

在机构设置上,他们开创性地采取了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加挂牌子设立,按照中级法院建制组建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与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合署办公,形成了“三院合一,统一管理”的格局。这是特殊之一,即管理格局的特殊性。

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的目的是“探索形成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避免出现诉讼“主客场”现象。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本身就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等等,是知产法院的应有担当。这是特殊之二,即使命任务的特殊性。

使命就是号令,特殊的使命需要特殊的担当。按照“新开门面要站在高起点上,有整体性考虑和系统性设计,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制度”的要求,三中院、知产法院不断深化研究和探索,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推出。

根据跨行政区划法院和知识产权法院的不同特性,三中院以“透明度高、权威度高、满意度高”为发展目标,知产法院以“专业化、国际化、权威性、影响力”为发展目标。由此精心谋划、制定改革路线图。

 

回应社会期待

改革要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

近日,一起“民告官”案件在三中院落槌。原告沈某尽管输了官司,但依然对法官竖起了大拇指:“法官释法明白,让我知道自己输在哪里,而且当庭给政府部门指出了不足,事后还发了督促纠正的司法建议书,我觉得这个官司没有白打。”此前,他因查阅住房公积金受阻把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告上了法庭。

两年来,像这样的“民告官”诉讼三中院共受理了1462件,其中以上海市政府为被告的一审案件占35%。

跨行政区划案件往往具有当事人跨地区性、矛盾复杂性和利益延伸性等特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跨行政区划审判公正、高效、权威的期望值更高。如何回应社会期待?三中院着眼更好地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

建立行政诉讼全流程释明制度,强化立案、审前、判后诉讼释明,有利于平衡行政案件当事人诉讼能力;尤其是在开庭前对双方当事人释明“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等内容,有利于促进规范诉讼和服判息诉。这项改革得到了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上海再一次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它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营商环境的“硬指标”。

知产法院出台了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意见,不断强化司法保护力度,在提升技术类案件事实查明效率、充分利用诉前证据保全固定侵权证据、运用证据规则强化权利人利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2016年12月23日上午,院长王秋良担任审判长宣判一起案件。国内两大文具制造商为了一支水笔的外观设计闹上法庭。虽说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一支水笔的外观很普通,不会太在意,但是,作为企业,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制止侵权行为,是赢得市场的根本所在。

“无论是行政诉讼案件还是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都涉及老百姓、企业的切身利益,对国家来讲,涉及社会管理秩序和市场竞争秩序这两个重要方面,司法在这其中必须充分发挥独立裁判、明断是非、矛盾化解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社会公信。”王秋良说。

据悉,今年5月份,同济大学法学院作为独立第三方发布了知识产权法院第一年的司法公信力评估报告,评估综合指数得分为89.05分(满分为100分),整体达到良好水平。

 

改革磨砺队伍

114名党员,这支占全院人数近四分之三的队伍,作用发挥是否充分,是决定改革发展事业能否前进的关键。

三中院(知产法院、铁路中院)的每一名党员都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践行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行政庭,三中院负责审理“民告官”案件的部门,每天经历着被当事人和社会检视的目光。2015年收案610件,2016年收案增幅接近50%。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共17人,其中10名同志是共产党员,2015年荣立集体一等功,该庭党支部2016年又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庭长、党支部书记张文忠是主心骨,荣获三中院2014-2016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共产党员朱晓婕法官年结案数量逾200件,且无一件被二审发回重审或改判,被评为办案能手和2015-2016年度优秀党员;法官助理陆华以出色的工作业绩,被共青团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2014-2015年度市级机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在用自己的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陈惠珍,知产法院二庭庭长、党支部书记。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20多年的她,始终奋战在审判工作第一线。作为庭长和审判业务带头人,在审判管理、审判改革、司法调研等方面,她样样表现出色。

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办事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门口,“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陈惠珍法官工作室”的牌子赫然挂在墙上。每个月的26日,陈惠珍法官和她的团队,都会到张江园区,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服务、开设专题讲座。这是知产法院立足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将司法服务更贴近企业、更接地气推出的具体措施,得到了园区管理机构和企业的欢迎。

“三中院(知产法院、铁路中院)组建之初,从全市法院选任了首批知产法院和行政法官,都是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平均从事知产审判和行政审判的时间不少于6年,充分体现了这支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特点。”王秋良介绍说。

 

文化潜移默化

我们是三个法院合署办公,现有155名干警,法官来自全市17个法院,新招录的年轻人达到四分之一。这样的一支队伍,‘合’是关键,只有全体干警工作上不断磨合、感情上不断融合,才能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三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黎淑兰介绍说。

思想上的“合”、感情上的“合”,首先要有引领、主导“合”的氛围。三中院党组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全部工作的第一位来考虑,从严治党、从严管理,让干警切实体会到党组关心关爱的获得感。

“三中院、知产法院尽管是新建法院,有些硬件设施还不完善,但工作氛围很好,知产审判工作涉及很多技术问题需要保障,全院相关部门都能提供及时的服务,让法官真正能够安心办案。”才被任命知产法院法官三个月的商建刚表示。商建刚是全市第一位从律师队伍中遴选的法官,之前在二中院任职,因为对知识产权审判的精专和热爱,调任知产法院。

“合”是基础,“精”是核心。三中院深入推进精品审判工程,两年来形成了一批精品案件——北京爱奇艺公司诉深圳聚网视科技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入选最高法院公报案例,行政第一案判决书被评为全国法院年度精品文书,2件知产案件入选全国法院知识产权保护50件典型案例和上海法院十大典型案例,多个案例、裁判文书和庭审在全市法院“四个一百”评比中获奖。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三中院和知产法院来说是不容易的。

正如黎淑兰副院长所介绍的,四分之一的年轻人,大部分在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岗位上,也有的刚刚进入法官的序列。

在三中院办公楼的一个文化活动区域,有一个微型图书馆,更吸引人的是“三味学社”的背景墙。这里定期会举行一些讲座、交流活动,把年轻人的活力带动起来,也为青年干警成长搭建学习、展示平台。除“三味学社”,还有“三味讲堂”,这是一个名家讲座平台,最高法院原副院长李国光、中国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会长刘春田教授、零点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等,都曾是“三味讲堂”座上宾。

青年法官凌宗亮,在全市法院首届十佳青年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中院青年干警的楷模。正如他所说:“面对司法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时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法院,选择知产审判,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阅读次数: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