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守护公平正义的笔触,绘就知识产权保护的画卷。”身为法官近30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黎淑兰始终秉持着柔肩担重任、匠心守初心的信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出新时代女法官的巾帼风范。
“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上海市保护知识产权十佳卫士”“上海市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同志们的帮助,荣誉属于大家。”面对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黎淑兰莞尔一笑。
坚定信仰
时间回到1994年初,上海市高、中级人民法院同时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从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刚满3年的黎淑兰通过考试,成为了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的一名法官。彼时,知识产权案件虽然不多,但不乏疑难复杂案件。黎淑兰深谙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乎企业的发展命脉,案件诉至法院,需要法官明晰裁判规则,为企业乃至行业发展提供指引。
“咱们的知识产权审判既要体现出法官的专业水平,更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年轻的黎淑兰俯下身子、全心投入。
面对大段深奥晦涩的专利技术特征,黎淑兰化身为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向技术专家虚心请教技术原理,对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技术特征作出全面、准确的比对意见。作为一名法官,她是一名拥有完美主义情怀的“匠人”,在一份份判决书上精心打磨、“咬文嚼字”、反复斟酌、细细推敲,充分展现了知识产权法官所具有的专业素养。
在审理一起涉外发明专利侵权案时,因为技术事实疑难、法律问题复杂,黎淑兰前前后后对判决书改了八稿,从技术术语的精准阐述、争议焦点的准确归纳,再到裁判理由的详尽说理,最终形成长达51页的判决书,令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皆未上诉。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凭借着一股子韧性和勤勉好学,黎淑兰不仅获得了民商法法学博士学位,她的审判水平更得到了广泛认可。她曾是上海法院系统第一起网络直播案件的审判长,撰写的多份裁判文书在全国法院系统评比中获奖,审理的多起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典型案例。
知行合一
在黎淑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益求精,以及她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敬畏,而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还是她那种“光而不耀,静水深流”的优雅与低调。
在她的眼中,不论是中方当事人还是外方当事人,是公司还是个人,也不论涉案金额的高低和企业名气的大小,都不会影响她的办案态度与标准。让自己始终站在一个精准坐标上端好法律的天平,是她毕生的追求。比如在一起案件中,她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真诚的沟通,促使双方当事人卸下心防,最终达成共识,案件调解成功。“多谢您的耐心和负责,我终于能安心过一个好年了!”在一年年底,专利权人激动地向她表示感谢。
如今,黎淑兰身兼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这两个法院的副院长职务。这两家法院合署办公,管理模式新、案件类型多、社会影响大、工作要求高,面对全新的挑战,尤其是如何打造“专业化、智能化、国际化、权威性、影响力”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她需要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黎淑兰为同事们打气。在她的参与推动下,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进行了一系列审判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比如,建立“四位一体”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提升查明技术争议事实的质效,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诉前、诉中调解,深化诉源治理,做到案结事了,这些探索为上海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奠定了更为专业、公正的基调,也为我国健全适应发展需要、履行国际义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提供了实践样本。
纵览百态人间,不改眉目清浅,阅尽千卷要案,心益温厚笃坚,笔耕万字判决,仍知履践致远。30年来,黎淑兰亲历并见证了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事业中的很多风景,并且会在这条路上继续乘风破浪,同时呵护着心底里那份诗意和温柔。
(崔 颖)